專責高山搜救隊

這一陣子寫了一點東西,丟給一些朋友,也先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跟建議能夠給長官們什麼多大迴響,但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山難搜救體系是心中的夢想,每當看見山難發生,以及被民意責難的消防弟兄,心中有許多不捨。其實不只是山難,包括最基本的火災搶救,台灣消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切得歸咎於消防無法專業化,什麼事都要做,什麼事都做不好。以下文章針對山難搶救提出一些個人想法,這些絕對不是可以馬上解決問題的作法,萬事總有起頭,就像我很喜歡一句話,Late Better Than Never,當然也歡迎各位朋友分享一些看法,一起討論。

吾雖任職於市區消防單位,由於興趣使然,多年前接觸登山,休假之餘盡可能安排行程,百岳已完成將近五十座,其中數座甚至每年造訪,因此結識不少專業高山嚮導及原住民,每當山難發生,這些岳界朋友通常自發性前往協助,往往礙於搶救作業流程,當地消防機關無法賦予這些對於山區非常了解的專業熱心人士相關權限。此外,這一兩年山難搜救,消防單位常遭受山友們的非議及責難,聽到的聲音不外乎是體力不佳或是專業不足。身為消防人員的我,其實能夠體會山友的想法。於此,特撰本文,站在山友的立場,再加上十五年消防工作經驗,對於事後搜救部分,提出一個概念,不使用國外的模式,冀能建立一個適合台灣的山難搜救體系,至於山難預防方面,則不在此文重點。

台灣是一座地質相當年輕的高山島,位於兩大陸板塊交接處,因此造山運動相對於其他國家,顯得頻繁,在如此狹小島嶼上,超過三千公尺高山約兩百餘座,高度落差之大,在世界上算是相當少見。七十年代,由登山界四大天王所引起的登山風潮,百岳俱樂部,成為國人前進戶外運動的一項指標,有志之人,皆希望能完成百岳。

然而,登山是一項有風險的活動,尤其是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氣候變化之快,常讓人無法適應,海跋升高,氣壓降低,人體血氧濃度亦跟著滑落,再加上體力不濟則可能導致高山症,甚者,對於山區不熟,沒有足夠的自救觀念,意外將隨之而來。登山運動剛起步的七十年代,兩件有名的山難,恰巧發生在奇萊山區,清大學生以及陸軍官校學生,計十一人罹難,由於氣候變化,反應不及產生意外。在更早的1945年,三叉山山難,多達二十六人喪生,特別的是,這二十六人皆是奉命前往搜救美軍墜毀軍機的搜救隊伍。因此,山難預防,以及事後搶救,不論是登山者抑或是救援者,這是一門需要好好學習的課程。

山難預防

火災可以預防,山難當然也可以,吾這幾年來觀察山友的年齡以及社會階層,不外乎大學生、青壯年上班族以及退休人員。若能從這幾個族群加強觀念宣導,以及登山教育的加強,除了登山安全,更可以減低對於大自然的影響,徹底執行LNT (Leave no trace)。國家公園主管機關的營建署以及入山管制的警政署,更必須責無旁貸宣導登山安全。

人員訓練及勤務規劃

由於台灣消防人員的勤務制度非常複雜,為了能夠專業化山難搜救系統,這組人必須專門山區搜救,專責百岳山區,百岳以外或是兩千公尺以下中級山區,則由當地消防機關進行搜救,若有執行上的困難,視情況調配支援。

為何百岳山區需要專職救援,高海跋山區所接觸到的地形地物及林相完全不同於一般山區,若沒有相當熟識的登山攀岩技術及方位判定觀念,再加上沒有足夠的裝備器材,以及不具有高山症及相關急症知識,有可能尚未接觸到被救者,救人者先成為被救者。

山區搜救隊員訓練,可於竹山訓練中心進行山區基本技能,方位判定,攀岩溯溪、氣象觀測,以及體能訓練,再加上完整特搜訓及山難搜索,以及最起碼要有EMT2以上緊急救護證照,將來每一搜救分隊必須要有兩名以上EMTP。實習時,則以熱門登山路線的消防分隊為主,例如南投仁愛分隊以及玉山分隊,或是台中梨山分隊,待專責分隊成立後,則移至專責分隊實習。

不只專職,還要專區

即使是同一座山,早上跟中午的視野一定不同,我們需要的是對於這山區很熟的搜救人員,而不是到了現場還在找地圖,完全不清楚該座山區的地表特徵,當被救者或關係人提出一座湖或是一顆大石頭的關鍵字時,熟識這座山區的人,可以迅速規劃搜救計畫,否則,臨時派上山的搜救隊員,什麼地形完全不了解,這叫盲搜。

硬體及駐地規劃

通訊方面,會同營建署或林務局成立簡易無線電中繼站,定期測量山區通訊並紀錄天候狀況對於通訊的影響。

依台灣熱門百岳路線,中央山脈大約可分為北一段、北二段、北三段(奇萊能安)、南三段、南二段、南一段,雪山山脈可分為雪東、雪西、雪志、雪劍、聖稜及大小霸,以上包含約80%百岳,依照各山區登山口位置及園區面積,建議高山搜救轄區劃分為四個專責分隊,通報山難時,該分隊則為指揮中心

玉山山搜分隊:以玉山為主的玉山山脈,再加上南三段,駐地建議設置地點,東埔
雪山山搜分隊:以雪山為主的雪山山脈,駐地建議設置地點,武陵
中央山脈北區分隊:丹大溪以北的中央山脈山區,駐地建議設置地點,梨山
中央山脈南區分隊:丹大溪以南的中央山脈山區(不包含南三段),駐地建議設置地點,南橫向陽

每個分隊配置三十二人,每八人為一小組,共四組,每一組服勤天數為勤六休六。出勤時,以一組為單位,進行三天計七十二小時的任務,任務逾48小時,第二組在指揮中心內進行整裝;平常備勤時,則進行山區訓練及無線電測試,其中每月要有一組安排該區縱走行程,下次則為反向縱走。此外,規劃及協助設立山難通報點,山難通報點註明編號及座標位置,全國統一格式,通報點頂端若能架設小型太陽能板蓄電,於晚間進行燈光信號閃滅。

山難搶救流程及編組

通報山難時,以登山口所屬轄區分隊成立指揮中心,統籌調度官方及民間外來資源,並訂定搜救計畫,即刻起禁止所有入山入園活動,只出不進的管制作為。並於該登山路線上最大間或是唯一的山屋成立前進指揮所,進行搜救進度及範圍回報,並供搜救人員休息,搜救帶隊官統一回報最新及正確資料給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發佈統一新聞。

搜救組織編組
搜救帶隊官一人
搜索通報組二人
山難救助組四人
高山醫護組一人
後勤伙食一人( 由指揮中心另派協作員 )

每組出勤時間為72小時,當第一組人員出勤逾48小時,第二組成員必須向指揮中心報到,並於第一組滿72小時之前,於前進指揮所進行交接,包括裝備以及資訊。當發現受困者時,視受困者意識及天候,得申請直升機進行吊掛作業。否則以人力搬運至登山口。

山難搜救檢討會

搜救行動結束一個星期內,於所轄搜救隊部進行檢討會,參與搜救人員必須派代表參加,最好是幹部以上,待過前進指揮所為主,針對此次搜救過程進行檢討,流程及協調部分是否有問題,硬體裝備是否有不足狀況,通訊是否良好並紀錄座標,以及其他可能造成延誤搜救原因探究。

 

南投警消山難搜救訪談(待續)
民力運用部分,民間救難團體及國家公園志工(待續)
山社OB對於山難搜救的正面影響(待續)
個人GPS等通訊設備可行性(待續)

文章分享:柯正民-從山難救援實務談高山意外的預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