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象


日本行照片
2006年一月跑趟北海道,見識了北國大地的荒漠,雪白世界的驚喜,對於我這亞熱帶地區長大的人來說,降雪是很特別的經驗,忙著探索這新奇的情境之下,對日本的印象其實不深,除了下雪還是下雪。今年再度有機會去日本一趟,地點則是本州中部山區,大約是岐阜縣、長野縣以及富山縣,這裡大概就像是台灣的中央山脈地區,平均高度在1500以及2500公尺間,此外,也去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點。沒有下雪,讓我有更多機會了解日本是個怎樣的國家。以下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


街道設計對於人的尊重
日本街道的乾淨大家都知道,即使我在日本第四大城的名古屋,擁有22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也很難找到垃圾滿地,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人行道的寬度和汽車道是一樣寬,大約是台灣人行道的兩倍寬度以上,即使在鬧區,車子也沒像台北多到那麼離譜,因此單邊車道通常只有兩線道,少數是三線道。
即使在日本買車是非常便宜的。大多數人還是將單車當成最基本的工具,所以,天橋的設計,其階梯中央有條斜坡,讓單車騎士牽著車上下天橋過馬路,可說是單車的無障礙空間,所以,看到氣質美女 OL 或是英俊型男騎著單車上班,前面籃架放著公事包,也就不足為奇了。
物有定位
以前在警專的兩年養成教育中,一位長官的四字金言,至今仍受用無窮,「物有定位」,每樣東西都有應該屬於他的地方,延伸來說,每個人都應該在不同場合要有得體的表現,今天當主人,就要有主人的樣子;明天當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所以一般日本民眾的基本心態,大體來說是很有原則概念,或者說是很死板,不過這並不代表私底下也是機器人般的木化,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放。
與大自然的和平共處
日本早在十五年前設立末日警鐘,讓一般民眾對於氣候暖化有更迫切的危機觀念,我們知道一輛機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跟一部汽車是相差無幾,台灣的基本交通工具是摩托車,等同於現在日本基本交通工具為單車,即使在都會區,我都感覺像是在花蓮,由於對大自然非常尊敬,整個日本國土看起來是非常良好,不論是水質或者是空氣,但,不代表他們在海外自然資源的取用會有節制,或許不少鳥居的材料,就是日據時代來自於台灣的檜木。
天生守法
這幾天不論走的市區馬路或是高速公路,幾乎看不見超車行為,守法精神發揮淋漓盡致,即使該車道排的很長,卻顯少有人變換車道走另一條沒有車子的車道。講到高速公路,日本也有ETC,對於ETC閘道速限規定為20km/hr,遠遠比台灣的50km/hr 低許多,我們巴士運將解釋說,ETC的設計是讓民眾方便不用一直拿票或是現金,並不是為了讓進出閘道的時間縮短,而提高速限卻增加危險;反觀台灣,當初規定50km/hr時,被一般民眾罵到翻,普遍認為速限那麼低,何設ETC?殊不知日本人是以駕駛人身為安全出發點,而普遍台灣人民毫不考慮提高速限對於生命的威脅,只顧快速通過。除此之外,行人至上的安全概念,日本司機也是做的有模有樣,或許是因為有相當嚴格的罰則,不論如何,走在日本街頭,只有安心兩個字。
最後,稍微總結一下,日本民眾的素質超過台灣人民有二十年以上,這毫無疑問,的確有先進國家的樣子,而台灣人民的個性就是差不多、隨隨便便、為反對而反對、只顧小我不念大我,也許是民族性使然,不過這可以當作藉口?日本從六十年前的戰敗國,到現今居於先進國家之林,一樣的時間長度,台灣不只位於四小龍之末,更將被越南等等國家超過,政府有很大的問題,當然,人民的素質及修養亦該改進。
以上個人看法,東京以及大阪是否如我所觀察一般,不得而知,但應也相差不遠。
目前只有想到這些,若還有想法,會再組織一下。
PS:這篇斷斷續續寫了一個月的文章,應該破今年單篇最多文字 🙂
Hokkaido 2006

發表迴響